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5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心经》禅说

    后缘识、名色,就是有精神物质的结合。结合以后,出生的时候就有触,前对六尘的接触。触后有受,有感觉,有种种的受。受了后有爱,爱了有取,取就有“有”,有就是存在,有业了。业以后有老、生、老死,这就叫十二...显现,红就是红,白就是白,然后也不会产生红的好,白的不好的概念,不会产生好和不好的这种对立的分别概念。  这就是识转智的过程。五蕴转为智:色转为“法界体性智”,法界的体性;受变成了现量的平等显现;想,...

    净明山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3466017.html
  • 从生命“觉”义、浅论儒佛会通

    明白了四圣谛、缘起法、阴、六入处与法印之后,接著就是要行苦灭道迹,完成灭苦的工程。从理念的认识到实行道迹,就是行者应该具备的正见。世尊(佛陀)广说四念处、四正勤、 四如意足、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...  注5:<大学>传十章?传(释格物致知)。  关于生命内核、生命缘起的探讨,儒家没有直接论证的符号,惟从“命”、“心”、“性”、“仁”、“知”、“天”、“天命”、“理”、“道”、“明德”、,等字义...

    刘易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3666019.html
  •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

    对治(对治计著身受心法等我见)。次於心所住境摄受不散而有神足,则於常人所执聚集身一合想,以为真实者,即能制伏。神足为依,即能引生出世智之加行,出世智所治者此亦能治,即力。能治不信、懈怠、乱念、...)。   四名《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》,文句略繁,共有卷,为赵宋?施护等译。四译详略各异,盖愈晚出愈增繁也。   今讲取《瑜伽论菩萨地》〈抉择分〉释文与经配合。瑜伽但有解释,不牒经本,对勘四译,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866676.html
  • 摩诃迦叶在禅思想史上的意义——以拈花微笑等公案为中心

    (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,眼等对色等尘起诸贪爱名思惑)。此定系圣者为乐无心之寂静境而人的定,为佛及俱解脱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。由于这种“圆明了知,不因心念”的禅定与超越心识、语言“扬眉动目,早是...世尊便将禅法传给了迦叶。禅,就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。  这则公案最早记载在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里。到了宋代,《人天眼目》、《无门关》、《联灯会要》、《灯会元》等禅宗要籍里都盛谈此事,拈花微笑逐成了...

    明 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466819.html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2)

    。总持旋陀罗尼。戒定慧三分。八圣道。破四颠倒获四真谛。尔时禅波罗蜜。转名三十七品。起一切神通。所谓四念处。四正勤。四如意足。力。七觉分八圣道分。名为摩诃衍。如四念处品中说。转一切智慧。以一神通。...若干好物。若干不好物。善不善法。亦复如是。然其意。都无处所。能悬属正当尘之事。譬如神龟悬悟密事悉能记录。不名无记。但得名为善不善法心。能总览十二入法。六识由心。意但少分。不能尽知。攀缘计校。名之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267187.html
  • 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

    二、色有十四(即尘、四大)二十种异(即显色十二:青、黄、赤、白、光、影、明、暗、烟、云、尘、雾,此局无记。形色有八:长、短、高、下、方、圆、斜、正,此通三性)。三、色恼坏,四、色是质碍,、...释尊制戒的根本意趣,于结戒之初的十句义中已经明确地指出:“一、摄取于僧,二、令僧欢喜,三、令僧安乐,四、令未信者信,、已信者增长,六、难调者令调顺,七、惭愧者得乐,八、断现在有漏,九、断未来有漏,十、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567641.html
  • 十八空义解释

    得何等法利。”答曰:“得戒定慧,得四沙门果、无学众、六舍法、七觉分、八圣道分、九次第定、十无学法,得如是等是声闻法。若得般若波罗蜜,则具足六波罗蜜及十地诸功德。”问曰:“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...说空,空则过多,人爱著空相堕在断灭。说十八空正得其中。复次,若说十若说十五俱亦有疑此非问也。复次,善恶之法皆有定数,若四念处、四正勤、三十七品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众、十二入、十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167784.html
  • 周叔迦:唯识研究(2)

    一是“清净”,便是除灭执持一切杂染种子的阿赖耶识而得清净法身。二是“异热”,便是舍从前所受异熟的而得异熟智。三是“安住”,便是息灭一切世间的欲行而安住佛法。四是“自在”,便是转一切世间的事业而得...能随众生的来教化他们。  “无著行”便是修行“方便”。对于空有两端,通达无碍;对于一切事佛求法度生的事苦修行,心不厌足;却又了知一切法是寂灭相,毫无所著。  “尊重行”便是修行“愿”。因为尊重善根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668372.html
  • 依师和皈依三宝

    力、七菩提支、八正道。  b四无量:慈无量、悲无量、喜无量、舍无量。  c八解脱:有色观色定、色观色定、净色定、以及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四五色定与灭尽定。  d九等至:四禅、四...无论根器多利,多么努力,都不会收到法益,反而会因盗法之过而受护法惩罚。因而在密乘依止上师为修道之根本。若先不得上师加被,如无之树,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。  《弥勒请问经》云:“弥勒,当知诸声闻、缘觉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3868595.html
  •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

    似塾者,谓本识显现相似色等;似根者,谓识似于自他相续中显现;似我者,谓意识与我见无明等相应故;似识者,谓六种识。本识者,谓阿黎耶识;生似彼者,谓似塾等四物。   这里,显然将阿赖耶识当作唯一的“能变”...法性身。心者第七心,意者第六意,识者识识。故《楞伽经》云:“心为采集主,意谓广采集,现识分别”。离此七种,识转为智。[2]   此中,《楞伽经》颂文乃杂采当时流行之宋、魏两种译文,但其解释并不符合经文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0169208.html